桃源深处有人家 桃源深处有人家诗句

rooms 游戏攻略 7
桃源深处有人家:那不止是诗句,是心底的回声我*早读到“桃源深处有人家”这句诗,大概是在中学的语文课本上。说实话,那时候它对我而言,就是纸页上几行需要背诵和默写的文字。一种规整的、带着距离感的美。意境很美,但美得像个玻璃罩子里的模型,清晰,却摸不着温度。我们分析它的对仗,赏析它的画面,然后合上课本。它和我的生活,隔着一层叫“**”的毛玻璃。直到很多年后的一个傍晚。那是在一个南方山区的古镇旅行,我为了追一抹据说绝美的晚霞,无意中拐进了一条青石板铺成的狭长巷子。游客的喧闹像退潮的海水,迅速被甩在了身后。巷子两旁是斑驳的灰墙,墙头有狗尾巴草在风里摇啊摇。走着走着,石板路的缝隙里冒出湿漉漉的苔藓,空气里弥漫着一种老木头和泥土混合的、安心的气味。巷子深得仿佛没有尽头,光线也渐渐暗了下来。就在我心里有点打鼓,琢磨着是不是该原路返回的时候,一拐弯,视野却豁然开朗。哪儿是什么**的景致啊,根本没有。只是几间寻常的白墙黑瓦老屋,错落地挨在一起。一棵巨大的榕树守在旁边,气根垂下来,像个絮絮叨叨的老邻居。一缕炊烟正从某户人家的烟囱里袅袅地升起,笔直地,慢悠悠地融进淡紫色的天空。一个**婆坐在门前的竹椅上,眯着眼,脚边趴着一只打盹的花猫。她看见我,也不惊讶,只是笑了笑,脸上的皱纹像漾开的水波。就在那个瞬间,那句诗——“桃源深处有人家”——像个沉睡已久的朋友,突然在我心里苏醒了。它不再是扁平的文字,而是立体的、有声有色的全部感受。那炊烟的气味,那石板路的清凉,那老榕树的沉默,那婆婆笑容里的安详……它们一齐涌上来,为这句诗注入了灵魂。我忽然就懂了。陶渊明笔下那个避世的“桃源”,或许我们永远找不到它的地理坐标。但“桃源深处有人家”的意境,却是一种真实的存在。它藏在我们对安宁的本能渴望里。那“人家”,不是与世隔绝的符号,而是生活本身温暖的核。是炊烟,是灯火,是寻常日子里的烟火气。它告诉你,无论路多深,景多幽,*终的意义,是有一盏灯在等着你。所以现在再读这句诗,感觉全然不同了。它于我,不再是一个需要被“分析”的客体,而是一个能引发共鸣的开关。每次感到被都市的喧嚣裹挟得透不过气时,我就会想起那个南方的黄昏,那条巷子尽头的炊烟与笑脸。那是我私藏的、小小的“桃源”。你说,我们这么辛苦地生活,跌跌撞撞地往前赶,到底在寻找什么呢?也许,就是想在心里,养那么一个“桃源深处”的人家吧。不需要多大,光亮足够温暖自己就好。那首诗,早就把答案写好了,只是我们需要用一段又一段的生活,去把它读懂。

抱歉,评论功能暂时关闭!